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上海站长网 (https://www.021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外闻 > 正文

将数据中心送出地球

发布时间:2023-01-09 10:02:45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网络
导读: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公司干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低调推出了具有卫星间跨轨道激光通讯能力的“星盾(Starshield)”计划,另一个是两年多前向美国联邦通信委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公司干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低调推出了具有卫星间跨轨道激光通讯能力的“星盾(Starshield)”计划,另一个是两年多前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申请部署的29988颗星链二代(Starlink Gen2)卫星,已经有7500颗获得了批准。这两件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事,其实都与数据中心行业密切相关,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也值得关注。

  把太空中原本需要发回地球进行计算的数据直接实现在太空中进行计算,或者把地球上非低延时需求的算力直接转移到太空中去计算,这两件事对于当前数据中心和算力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
 
  但要实现这种“地数天算”,也就是在太空中形成卫星“星座”组网,需要解决两个棘手的问题,一个是在太空中建数据中心形成算力基础设施,一个是要让这些数据中心之间实现,无需将数据返回地球直接在太空中进行数据传输。
 
  在太空中建设数据中心,部署阶段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需要考虑算力的时延需求,第二、需要一定的建设规模量级。
 
  根据当前算力传输响应需求(主要是20ms-50ms时延),传播时延决定了“星座”组网目前只能选择低轨卫星的轨道。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在传播速率一定的前提下,传播距离几乎直接决定了传播时延,离地球越近,从太空返回的算力结果传回地球所需的时间就越少,就越能满足对算力传输的响应需求,所以把卫星部署在低轨成为必然。
 
  但搭载数据中心的卫星在低轨部署,其实也就意味着“星座”组网实现的算力只能是分布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一个重要的技术瓶颈在于,当前阶段低轨卫星的容积非常有限,通过太阳能转化过来的电力容量很难超过2000W,导致无法在低轨道建立一个大型的数据中心并对其进行持续有效供电。因此必须把大批小型数据中心分布建立在每一颗卫星上,从而形成太空分布式算力。
 
  但大批数据中心装备到卫星中之后,还需要卫星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传输,才能实现太空分布式算力。

(编辑:上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