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上海站长网 (https://www.021zz.com.cn/)- 应用安全、建站、数据安全、媒体智能、运维!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外闻 > 正文

天文照片里星云色彩斑斓现实中为何看不着彩色星云?

发布时间:2023-08-21 10:30:46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未知
导读:   无论是在哪种天文图像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变幻多端的星云景象。这些五彩斑斓、光彩耀眼的景象绝对会让人心生向往,如果能够真实地目睹其风采将是一件何等惬意的事情啊!但有一个残酷的
  无论是在哪种天文图像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变幻多端的星云景象。这些五彩斑斓、光彩耀眼的景象绝对会让人心生向往,如果能够真实地目睹其风采将是一件何等惬意的事情啊!但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在目视天文观测里,星云是没有颜色的……这是天文观测里众所周知的事实:目视观测无法看到彩色的星云,要看见彩色的星云,只能通过长时间曝光的天文摄影实现。
 
  彩色的星云是如何获得的?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星云是有颜色的!我曾经不止一次看到天文爱好者声称星云的颜色都是后期加上的,星云本身是没有颜色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过前半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事实,因为天文摄影为了增加对比度,获得更多细节,拍摄时往往选择用单色数字感光器进行拍摄,在后期处理时再加上颜色。
 
  当然也有通过不同滤镜拍摄不同波长的单色图像后赋色合成的照片,比如目前最先进的太空光学望远镜——位于日地第二拉格朗日点的韦伯太空望远镜,就通过多个不同的滤镜分别对同一天区进行拍摄,然后通过对每个波长的滤镜拍摄的照片进行赋色后,合成出色彩斑斓的彩色图片。下面这张韦伯拍摄的创生之柱,就是通过6个不同波长的滤镜同时拍摄后,按照短波到长波—紫色到红色的可见光颜色规则进行赋色后合成的,这种多滤镜赋色的照片色彩更为真实自然。
 
  虽然天文摄影通常都采用黑白拍摄,但这不代表星云本身就没有颜色了,实际上通过长时间的曝光和多张合成等手段,完全可以直接用彩色相机拍摄出彩色的星云,而不需要后期赋色。比如很多天文爱好者就直接用全彩相机拍摄过彩色的猎户座大星云。
 
  那么问题自然而然就会来了,既然这些星云是怎么看出来有颜色的,为什么我们看不见?这就要从我们的人眼直观视觉原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起。我们的眼睛视网膜上分布着许多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在感受到光刺激后,会产生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经大脑处理后形成视觉。
 
  感光细胞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视锥细胞,一种是视杆细胞。其中视锥细胞又有三种,它们分别对三种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敏感,而这三种敏感波长就分别对应了红、绿、蓝三种视觉颜色,三种视锥细胞接收的电信号就会被大脑处理成这三种不同颜色,最终合成一个彩色的图像。可以说我们平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图像都是通过视锥细胞获得的,它的分布在眼球焦点的视网膜黄斑区特别中央凹附近尤为密集。
 
  视锥细胞虽好,但它有个致命缺陷:需要有足够的光强才能产生反应!故此在光线较为昏暗的环境,它就不起作用了,而此时,视觉任务就交到了视杆细胞手上。视杆细胞的感光能力就要比视锥细胞好太多了,它甚至能感应到单个光子!感光能力超强的同时,它的数量多达1亿2千万个,是视锥细胞总数的18倍!简直强到离谱,这使我们即使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视觉。
 
  然而上帝在给你打开一道门的同时,也会给你关上一扇窗,视杆细胞也有它的致命弱点,第一个不那么致命的弱点是:它只有一种,这意味着它无法像拥有三种的视锥细胞一样分辨颜色……还有一个更致命的弱点是虽然它的数量很多,但它在视力最好的视网膜黄斑区中央凹附近几乎没有分布,这大大影响了它的视力表现,因此我们在弱光环境下特别是视锥细胞罢工的情况下,视力要远低于强光环境。
 
  简单了解了我们的视觉系统后,现在可以来解释为什么看不到彩色的星云了:因为它们的光太弱了……我们的视锥细胞无法感光,在视杆细胞的成像下,它们失去了色彩,成为一片灰白色的“云”。”这就是所谓的“黑暗森林法则”。”黑暗森林法则”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强大才能保护自己,而不是依赖别人。

(编辑:上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