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捧起的阿里云那帮疯子
“阿里研发院” 2008年10月才成立,已经错过了招聘季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又确实太需要人才了,于是刻不容缓,要再扫荡一下那些大学,把“漏网之鱼”打捞回来。 2009年 阿里云的招聘海报 跟着阿里云的招聘队伍,满弓跑遍了全国主要的几大城市十几个学校。每到一个学校,只呆三天。 第一天做宣讲,然后马上笔试;第二天统一面试;第三天发 Offer。 彼时的阿里巴巴已经很有名气了。很多错过招聘季的同学喜出望外,一时间各大学校风起云涌奔走相告齐来应聘,虽然从招聘者到应聘者,都没见过云计算长什么样子。 由于招聘人手实在太少,面对堆积如山的笔试试卷,满弓他们根本判不过来。焦头烂额的满弓擦汗时一回头,看到了同行的 HR 小姐姐。满弓两眼放光,二话不说把她们揪过来,一晚上就教会了她们如何判卷。 当时判卷的场景 经过这样“连滚带爬”的招聘,到了2008年年底,阿里云凑够了了三十位工程师。 话分两头。 下有林晨曦招兵买马,上有王坚每天“画饼”。 马云深受王坚鼓舞。虽然不懂技术,但是他逐渐发现,云计算这件事情的价值比一开始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这是因为云计算系统会制造出一种具有极强弹性的计算力。这样的计算力一方面可以为阿里巴巴添置家当,另一方面还可以“批发零售”给无数中小企业,为未来世界建设了一整套“基础设施”。 这样来看,就把“独善其身的工具”变成了“兼济天下的生意”,这不正是马云创建阿里巴巴的基本信念吗? 从这一刻开始,马云就对阿里云寄予重望。只要有空,就到阿里云的团队里和林晨曦、满弓这些工程师们一起聊天讨论。 马云、王坚 和工程师们的合影 然而,事情发展到这里,就开始有些错位了。 阿里的很多的业务部门希望的是稳定地在现有系统上加以改进,最好别冒太大风险; 但飞天团队却黄巾高擎赤膊上阵左右开弓,想依靠一己之力,开发出一套改写世界历史,可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完美云计算系统。 刚才我说阿里云是“起名驱动型的公司”,你看看这帮疯子给飞天内部模块的命名,就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了: 分布式存储的系统,就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那就叫“盘古”。 调度系统,需要“能掐会算”,就用懂得阴阳八卦的“伏羲”命名。 结构化存储系统,就用会盖房子的“有巢”。 网络通信,就用追日的“夸父”。 等等。 飞天团队一片斗志昂扬。 其他部门的很多领导层,用半信半疑外加慈爱的眼光看着他们。 (3)淘宝的一场战争时间不等人,转眼到了2009年。 在隔壁淘宝网的普通员工中,有人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却已经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2009年,小邪刚刚加入阿里一年,在淘宝网参与系统研发。当时他和同事都感觉到,淘宝网面临的矛盾非常明显: 业务并不赚钱,09年只有一个季度勉强盈利。而赚来的这点钱,眼看都要填进去购买服务器和软件产品,入不敷出。 小邪记得很清楚,他昨天刚听说隔壁阿里云准备搞云计算,今天就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林晨曦走到淘宝网技术团队面前,搬个板凳兀自坐下:“你们淘宝的大数据系统用我们的阿里云架构吧。” “代码已经写了多少?”小邪问。 “几行吧。”林晨曦说。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云梯1、云梯2,两套系统一边搭建,一边在淘宝内部实验,一边承担部分计算任务以缓解现有系统不足的压力。 当时淘宝技术保障数据库管理员的负责人是后羿。他几次欲言又止,还是硬着头皮在内部会议上宣布了这个消息:淘宝要放弃 Oracle,转投自研的数据库架构了。 结果,八十多个 Oracle 工程师把他堵在会议室里。“你再说一句试试?” 他们的愤怒完全合情合理。“如果上边铁了心要干,兄弟们的前途在哪里?” (编辑:上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