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上海站长网 (https://www.021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没有那个有 200 多种名片的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 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8-07-01 04:31:34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好奇心日报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没有那个有 200 多种名片的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 访谈录 詹宏志和我们聊了聊他的阅读习惯;胡适对他的影响、对李敖的评价;为什么 1970 — 1980 年代的台湾会兴起那样繁荣的文学、音乐和电影浪潮?;台湾为什么打破现有的社会结

后来等我去做出版社,我就觉得专业的版权机构很重要,所以台湾第一个版权专业机构——博达,这是我创立的公司,可能你都不知道(笑)。我创立这个公司,给一个美国人经营,那美国人是我的一个助手。他本来在湖南教书,后来追一个女孩子追到台湾去了,就在台湾教英文。我当时找他来帮我做一些文字上的翻译工作。后来我因为到法兰克福书展谈版权,我一个人有点时间不够用,所以找他当我的助手,就说哪些出版社你帮我跑,我跑哪些出版社,这样我可以一个时间 cover (覆盖)较多的(出版社)。这个是 1980 年代的事情。那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说,看起来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版权机构,你用这样子的方式到法兰克福谈,时间又长,成本又高。如果有个经常性机构,你每天的工作都可以通过(它完成)。你也不必等到有一个书展才见到书、人。这些书日常就会有一个机构来(处理)。他说他愿意做这个工作。

所以,我找了几个出版社老板,联合我在内,我们出了钱成立一个公司,让这个年轻美国人工作。那后来这个年轻人就被美国出版社挖走了,现在是美国大出版社 John Wiley 的全球总裁,当年我的助手(笑)。我以前的助手,有很多后来做了很大的事了。我在做新电影时候,在台湾我也找了一个美国人做我的助手,跟国际影展联系的时候,一个主要帮我写信的人,一个年轻女孩,现在也是华纳影业的副总裁(笑)。因为他们都变成是最早处理中国事务的人,现在变得很重要,很有功能。

那我成立了那个版权(机构),后来做了几年,因为这个美国人后来就被美国出版社邀请去工作,所以我就问了我当时一个助手,你愿不愿意去经营这个工作?那我这个助手家里很有钱,他的家族建议说,如果你要他去工作,那他们可不可以把这个版权机构买下来?我本来就是要促成这个事,所以我没问题,公司就交给他了,那个家族就把它买下来。这个人是陈嘉贤。现在是台湾永丰金控的总经理。这也是当时我出版社的助手。

没有那个有 200 多种名片的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 访谈录

所以,我会有机会做这个事,不是因为我很有经验,我被派出的时候,我一点经验没有,我也才二十几岁。可是显然我比我的上司有能力处理这个事,因为我是受了完整教育的人。我的上司,他们有很多工作经验,但没有办法去想法律事务、版权事务,还跟外国人打交道。我的上司,他们都是历经国共内战,吃尽苦头,到台湾失了学,在军队里自己写作、读书出来的人。他们其实都是自学成功的人,但他们没有能力料理现代社会。所以这是我的幸运之处。因为我们受了一个可以跟西方连接起来的教育。

所以这个解释了 1970 年代、 1980 年代,战后第一代陆陆续续在各种场域里冒出来。当然也就包括了 1970 年代台湾的出版,这是战后第一代出版家搞出来,就是从远景、远流,这几个老板——沈登恩、王荣文,他们都是在台湾完成教育。王荣文是在台湾出生,在台湾读完大学,然后去做出版社。

台湾早期的出版社,都是大陆的出版社在台湾的副社——中华书局在台湾副社、正中书局在台湾副社。台湾商务印书馆不是副社,商务印书馆原来在日据时代的台湾就有活动。因为商务印书馆是特别完整的一个商业机构,所以它在香港、台湾、新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有分公司。所以 1949 分裂之后,各个地方出版社都在的,只是本来是分社,按照当时政治局势,台湾的分社就单独变成一个出版社,就跟大陆的商务印书馆变成两个组织。本来的出版社,日据时期台湾的出版社,大概多半都被国民党政府关闭了,所以新的出版社其实都是大陆的出版社在台湾的副社。那间接有一些独立的小出版社,没有官方色彩,比如像林海音的纯文学(出版社)。不过这些人都有一些大陆经验。

到了远景,这才是第一代完完全全是台湾成长经验的出版家。 1970 年代台湾,这些人出现的时候,就带来出版很不一样的眼光。比如商务印书馆在台湾工作,它其中很重要的工作是所谓“台一版”,其实是把它大陆时期的书挑选在台湾不犯忌讳的,如何能够重出?所以台湾的《人人文库》这些书基本上都是旧书,是中国大陆出过的书在台湾重出,所以给它一个新的名称,称之为“台一版”。所以它并不是一版,它是在台湾出的第一版(笑),有这么一个历史。可是远景出来之后,它就觉得台湾作家的出版很重要,所以它要出比如说黄春明、七等生、陈映真,这些都是代表着台湾本地创作带来的第一波力量。

这些力量、工作者当时其实都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比较 sophisticated (复杂)的企业组织,都是很个人、很人文色彩。这一部分台湾的本土出版力量,冲击到第二波流行音乐的力量——本地的创作。

你在台湾早期看到的,电视台曾经很有影响力,对音乐很有影响力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之为“群星会时代”。 1960 年代的流行歌曲,那时有时候也被称为靡靡之音。如果你现在珍惜那个音乐来源,那个音乐来源是有两个来历——台语歌延续的是日本演歌的传统;国语流行歌曲主要是以女性唱歌,这是上海小调的传统,就是像周璇、白光这个传统。所以台湾的流行歌曲在那个时候其实是这个面貌。

到了 1970 年代,台湾有所谓的民歌运动。新的年轻人觉得《夜上海》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也没去过上海。他开始说要唱自己的歌,要写一些歌说他身边的事物,所以民歌运动 1970 年初出来。到了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就开始有一些爆发力要出来了。这个爆发力的代表性人物当然就是罗大佑。所以罗大佑 1982 年出《之乎者也》、 1983 年出《未来的主人翁》,那对他们是一个重击。所以流行音乐是在这个时候。

(编辑:上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