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精、反式脂肪酸……健康饮食的潮流最后为什么往往被证明是错的?
2014 年,美国亚马逊销量排名前五的汽水里,除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胡椒博士这几个老牌子,首次出现了一个新品牌:Zevia。当年上半年美国碳酸饮料销量同比下降 7.5%,Zevia 的销量同比上涨了 67%。它的配方里用的就是后来被可乐巨头追捧的甜菊糖。 去年雀巢花 5 亿美元控股了硅谷火起来的精品咖啡品牌 Blue Bottle(估值 7 亿美元)。后者在美国、日本有 50 家门店,是第三波讲求新鲜豆子、强调产地和咖啡师的精品咖啡浪潮代表之一。 百事可乐近期收购了生产蔬果干的 Bare Foods,后者的产品卖点是食材简单且非转基因,只以烘烤方式加工不油炸。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Bare Foods 的 CEO Santosh Padki 对传统包装食品行业仍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大公司的食品质量有问题,也没有和消费者建立联系。 独立品牌因为缺少资本、难以上市逐渐被大公司收购,但收购之后究竟是独立品牌改造大公司的采购、加工环节,还是反过来大公司改造独立品牌的产品,进入大规模生产? Bare Foods 蔬果干 大公司的食品在造出来之后需要被送往更多销售渠道,这意味着它对保鲜期、成本以及更适合大众的口感有了不同的要求。 大规模生产数年,今年被可口可乐战略投资的乐纯酸奶,创业初衷是还原酸奶本来的样子,卖点是 0 添加、0 脂肪/低脂肪。它的创始人张喃喃在一年多后也离开了乐纯,配方也有了调整。乐纯对此回应表示创始人张喃喃研发的配方是早期尚不成熟的普通酸奶,和乐纯现在“三三三倍”营养的希腊酸奶不一样。 产品进到规模化生产后,乐纯在酸奶以外加入更多配方,变得更甜、更多热量(每盒含 6 克脂肪)。但健康、天然、减肥这些口号带来的溢价还在,现在一杯 135 克的乐纯酸奶要价 16.9 块,比起其他大品牌平均 10 元以下的酸奶高出不少。 食品工业化和天然有机之间的斗争还会继续下去。 尽管从 1980 年代,美国的营养学家就提出“法国”悖论(法国人的饮食里充满高脂肪食物,其心血管疾病病发率却远低于吃得最科学的美国人)。《饕餮的终结》里给出一种未经证实的解释:法国人更长的用餐时间和更小份的餐点可能是低心血管疾病病发率的关键。 不过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健康并不是很好宣传的概念。更健康的新营养理论依然伴随健康焦虑不断新生。 健康饮食潮流不断变化,哪怕它们彼此冲突。昨天还深信不疑无麸质饮食法,今天就变成高脂低碳水的生酮饮食信徒。 加工代替自然导致的健康危机还没完全过去,“食物终结者” Soylent 又以完全靠合成的粉末代餐营养糊成为新的流行。 有些事总是没什么变化。 题图来源:Wikimedia Commons、Eric May on Flickr、Fancycrave on Unsplash、Brooke Lark on Unsplash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编辑:上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